那个叫 “龘” 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上周在社区服务中心,我又遇到了那个坚持用 “龘” 字给孩子起名的家长。三年过去了,她正焦头烂额地跟工作人员解释为什么孩子的医保卡名字显示为问号。看着那个怯生生躲在妈妈身后的小男孩,我突然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时的情景 —— 当时连我这个做了十几年教育工作的人都下意识跳过了点名册上这个字。
说实话,我完全理解家长们追求独特性的心情。记得有个家长曾激动地向我解释,她给孩子取名 “翯” 是因为这个字形容羽毛洁白有光泽,寄托了对孩子纯洁美好的期望。另一个父亲则坚持用 “彧” 字,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字辈,代表着文采斐然。这些字确实很美,寓意也令人心动。但问题是,当这些美好的愿望遇上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时,往往就变了味。
我班上曾经有个叫 “頔” 的女孩。这个字念 dí,意思是美好。可开学第一天,班主任点名时犹豫了半天,最后念成了 “贾页”。全班哄堂大笑,那个女孩当场就哭了。后来我发现,每次新老师点名她都会紧张得攥紧衣角。更糟心的是,去年学校升级电子系统,她的名字在校园卡上变成了 “贾?”,食堂刷卡时总要多费一番口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挫折,累积起来真的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说到技术问题,可能很多人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多系统不支持生僻字。去年帮学生办理港澳通行证时,一个叫 “䶮” 的学生就因为名字无法录入系统,最后只能用同音字代替。银行开户、火车票购买、医院挂号…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服务,对生僻字名字的人来说都可能变成一场噩梦。有位家长曾跟我抱怨,为了给孩子办社保卡,她跑了三趟派出所,最后不得不接受工作人员的建议,在登记时把 “甯” 改成了 “宁”。
更让我心疼的是那些因为名字太复杂而自卑的孩子。有个叫 “龖” 的男生告诉我,他从小就被同学起外号叫 “四条龙”,因为这个名字由四个 “龍” 组成。虽然家长本意是希望孩子像龙一样威武,但现实中这个复杂的名字反而成了负担。现在想想,挺心疼那个孩子的 —— 本该是骄傲的名字,却成了社交中的障碍。
其实吧,追求文化内涵没有错,但我觉得有时候这种追求有点本末倒置。名字终究是给别人叫的,是要写在各种证件上的,是要伴随孩子一生的社交名片。与其执着于那些大多数人都不认识的字,不如在常见字中寻找独特的组合。比如 “知远”、”清如” 这样的名字,既优雅又好记,还不用担心技术兼容问题。
我见过最聪明的做法是一对教师夫妇给孩子取名。他们想要表达 “光明磊落” 的意思,但没有选择生僻的 “晽” 或 “爃”,而是用了 “明澈” 这个组合。既保留了美好的寓意,又避免了各种麻烦。这种务实的态度,在我看来才是真正为孩子着想。
现在每次遇到想用生僻字起名的家长,我都会跟他们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个叫 “龘” 的孩子,因为名字太复杂,考试时写名字都要比别人多花两分钟。后来他偷偷告诉我,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改名叫 “小明”。这听起来像个笑话,但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说到底,名字就像衣服,既要美观更要合身。生僻字名字就像那些华而不实的礼服,看起来很特别,但穿着它连日常走路都不方便。而一个简单得体的名字,反而能让孩子在人生路上走得更从容。毕竟,我们给孩子起名,不就是为了让他们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