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小区遛弯,听见几个妈妈扯着嗓子喊孩子回家吃饭。”小维!”” 维维!”此起彼伏的呼唤声让我差点以为进了回音谷。仔细一数,六个穿恐龙卫衣的男孩里,四个名字里都嵌着” 维 “字。这让我想起给女儿取名时,翻烂的《新华字典》最后停在” 维 “字页的糗事 —— 当时妻子白了我一眼:” 你是想让孩子将来当电线杆吗?到处维系的那种。”
说来有趣,”维” 字在《诗经》里明明是个威风凛凛的角色。《节南山》里 “四方是维” 像给天地打钉子,《大雅》里 “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更透着股宰相气派。去年在潘家园淘到本光绪年的《字说》,泛黄的纸页上说这个字最初指系住车盖的绳子,后来演变成 “纲纪” 的意思。我对着书房窗户比划这个字形时,女儿突然扒着门框问:”爸爸,这个字是不是像蜘蛛网?” 愣是让我把刚咽下去的龙井喷出了彩虹弧线。
现代父母对 “维” 字的痴迷,倒真像在织一张焦虑的网。同事老张家二胎取名 “维安” 那天,他搓着手解释:”就想让孩子安安稳稳的。” 这话让我想起 2017 年在妇产医院走廊,听见隔壁床夫妻吵架:”取 ‘ 维’ 字怎么了?维和部队多霸气!” 后来那孩子上了户口本叫 “维和”,结果幼儿园总被喊成 “喂,那个维和部队的”。最绝的是前年团建遇到的客户,给仨儿子分别取名 “维辰”” 维宇 “”维宙”,活脱脱要组个宇宙保卫队 —— 虽然现在大儿子在朝阳区卖保险。
有回在知乎刷到个高赞回答,说 “维” 字是 80 后父母的集体潜意识。想想确实,我们这代人赶上房价飙、职场卷,自己活得像个随时会散架的乐高,可不就指望孩子能 “维持”” 维系 “住点什么。我表姐给儿子取名” 维乐 “时振振有词:” 人生苦短,总得维系点快乐吧?”结果小崽子现在三年级,每天放学第一句话是:” 妈,今天能维系点不写作业的快乐吗?”
但坦白说,我觉得 “维” 字最近有点被用滥了。上周翻女儿班级花名册,32 个孩子里 8 个带 “维”,活像批量生产的文化符号。最绝的是有对双胞胎叫 “维妮”” 维娜 “,英语老师点名时总串戏到《冰雪奇缘》。突然理解为什么故宫修文物的老师傅跟我说,乾隆年间民间曾避讳” 维 “字 —— 因为和” 违 “同音,后来某地方官给儿子取名” 维宪 “,差点被参本说影射” 违宪 “。这冷知识让我笑了三天,直到发现女儿作业本上自己改名叫” 维他命 “。
话说回来,我至今记得 2018 年在南锣鼓巷的茶馆,遇见位叫 “维桑” 的茶艺师。她手指翻飞间突然说:”名字是爷爷取的,桑树要维系水土才能活。” 那天窗棂漏下的阳光在她茶席上织出金线,让我第一次觉得这个字可以如此鲜活。后来给女儿最终定名时,妻子在 “维” 字后面跟了个 “棠” 字 ——”维棠” 听着像味中药,但她坚持说:”海棠花要攀着支架才能长高,多像人生。”
如今每次接女儿放学,听见此起彼伏的 “小维” 们,我总忍不住胡思乱想:等这批孩子长大,”维” 字会不会像六十年代的 “建国”” 建军 “一样,变成时代标本?有回跟女儿同学的爸爸喝酒,这位给儿子取名” 维钧 “的哲学系讲师嘟囔:” 当时光想着 ‘ 秉国之钧 ‘ 的典故,现在倒担心孩子以后被当成古董。”我们碰杯时,晚风正把小区里” 维 ” 字辈孩子们的嬉闹声吹得忽远忽近。
最近女儿迷上拆解汉字,把 “维” 字拆成 “纟” 和 “隹”,非说这是 “绑着小鸟的绳子”。我望着她沾满水彩的手指,突然想起《淮南子》里说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或许我们拼命往名字里塞 “维” 字时,不过是想在流动的时空里,系住些摇摇欲坠的期待。只是不知道等 “维棠” 长到会写作文的年纪,会不会也像我今天这样,对着满大街的 “维” 字皱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