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里的 “仙桃” 风波
你发现没?菜市场真是个观察民间文化的好地方。上周我去买水果,听见俩老太太为 “仙桃” 这名字较真儿。”啥仙不仙的,听着就瘆得慌!” 穿蓝布衫的奶奶直撇嘴,”还不如叫寿桃实在。” 她同伴连连点头,顺手把标着 “仙桃” 的礼盒往柜台里推了推。
这话让我想起帮侄女取名时的场景。当时我提议 “雨仙”,窗外突然炸了个闷雷,二叔公的毛笔当场划破宣纸。老爷子手抖得厉害,墨汁溅在族谱上像团乌云:”童名带仙,怕压不住啊!” 后来我在道观偶遇的王道长倒是说得直白:”活人取名讲究个落地生根,’ 仙 ‘ 字嘛…” 他掸了掸香灰,”说白了就是给死人准备的。”
《说文解字》里说 “仙,长生迁去也”,葛洪在《抱朴子》里写得更是露骨:”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 这话听着玄乎,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 得先死透了才能成仙。唐代墓志铭里倒常见 “仙逝”” 仙游 “,活人用这字,好比给自己提前写讣告。我查资料那晚灌了三杯咖啡,突然想到个比喻:’ 仙 ‘ 字像烫金气球,看着耀眼,老一辈却怕它” 噗 ” 一声破掉。
不过闽南语里藏着更隐秘的忌讳。去年在泉州做田野调查,发现当地取名不仅避 “仙”,连同音的 “先” 都慎用。茶摊老板老林操着浓重口音解释:”咱这儿 ‘ 仙’ 跟 ‘ 癫’ 发音差不多咧!” 他做了个翻白眼吐舌头的鬼脸。这话我可不敢当着二姨的面说,她给表弟取名时非要用 “显” 字,要是知道在闽南话里差点成了 “疯娃”,怕是要气得跳脚。
说到这个,张婶总爱念叨她孙女的取名经:”仙字飘得很,不如叫招娣实在!” 这背后藏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实用主义。对比下新生儿名册就明白了 —— 排前二十的 “福”” 康 “”宁” 个个沉甸甸的,而 “仙” 字像没拴线的风筝,美则美矣,总让人心里不踏实。这就好比麻将桌上,你胡 “仙风道骨” 不如胡 “杠上开花” 来得实在。
但 90 后父母开始造反了。我邻居小两口给闺女注册出生证时,护士连问三遍:”确定叫李仙仙?” 年轻爸爸梗着脖子:”仙女下凡不行啊?” 后来混熟了才知道,小夫妻都是仙侠剧死忠粉。这种反叛带着戏谑,就像给洋娃娃穿龙袍,明知是假的,偏要过把瘾。网红名 “仙仙系” 的兴起更绝 —— 抖音上有只布偶猫叫 “仙太郎”,点赞十万加,评论区清一色 “好仙好可爱”,完全颠覆了传统语境。
有回在旧书摊淘到本民国姓名学,发现段耐人寻味的记录:1912 年杭州某户给早产儿取名 “仙佑”,结果孩子百日宴当天,族老硬是逼着改成 “栓柱”。书页霉味里我突然理解了这个字的尴尬 —— 它处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既不够吉利到能祝福现世,又不够晦气到需要完全避讳。西方人排斥 “犹大” 是怕沾染背叛的恶名,我们躲 “仙” 字,倒像是怕惊动了某种不可言说的界限。
现在宠物名倒常见 “仙” 字,小区里溜达的 “仙贝”” 仙草 “比皆是。大概因为我们终于敢戏弄命运了,给毛孩子挂个仙家名号,权当是人间游戏。至于为什么” 仙 ” 字在游戏 ID 里大受欢迎… 哎,这得另开一壶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