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拒绝 “如” 字时,究竟在害怕什么?

当我们在拒绝 “如” 字时,究竟在害怕什么?

 

有个现象很有趣:上个月某明星给女儿起名 “如玥”,微博评论区竟分成两派。一派赞其 “古典雅致”,另一派直接调侃:“不如叫‘如愿’算了,谐音梗玩到底。”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一位客户的崩溃 —— 她抱着六个月大的女儿冲进我办公室,要求立刻改名。“幼儿园老师第一次点名就喊‘如花’,全班哄笑… 您说怎么办?” 她指甲掐进掌心,红着眼问我。

 

坦白说,这类名字在北上广深几乎绝迹。但二三线城市的家长仍热衷从《诗经》里扒拉字眼,“如” 字因笔画简单、寓意 “美好” 稳居前十。我记得某次统计显示,某省 2018 年新生儿名库中,“如” 字组合占比 8.7%,到 2022 年却骤降 12%。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孩子正在为父母的审美买单。

 

小学同桌叫 “如萍”,总被男生改成 “茹萍”。她每次哭得睫毛膏晕成黑圈,我就把橡皮切成小块砸那些捣蛋鬼。二十年后我才懂,他们并非恶意,只是本能地对 “顺从” 意味的字产生戏谑冲动 —— 拆解 “如” 字本义,《说文》讲得明白:“从随也”,引申为比拟、依赖。古诗文里 “如” 是美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的柔婉;放到当代语境,却容易变成 “如你所愿” 的被动感。

 

有位程序员客户坚持给女儿起名 “如兰”,直到孩子小学三年级被同学编顺口溜:“如兰如兰,考试考个零蛋烂”。家长会后他连夜找我,翻着方言字典嘟囔:“在潮汕话里明明很清雅啊…” 这种割裂太常见了。日语里 “ゆき” 译作 “由纪” 而非 “如雪”,韩国姓名更少直接用 “如” 字,汉字文化圈对同一符号的接受度,早被社会潜意识调校出不同阈值。

 

必须承认的是,名字的第一要义是减少沟通成本,而非自我感动。我常建议客户做 “绰号黑名单” 测试:把候选名字快速念十遍,联想所有谐音梗,再用当地方言和普通话各吼三声。有位妈妈听完冷笑:“您觉得‘如’字很土吗?” 她手机屏保是《诗经・郑风》的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我盯着那个 “婉” 字突然语塞 —— 或许我们抗拒的不是某个字,而是被时代重新定义的 “得体”。

 

替代方案当然有。“若” 字更中性,“宛” 字更含蓄,但关键不在换字,而在警惕命名的幻觉。去年遇到最棘手的案例,是某高管坚持给儿子起名 “如渊”,取 “思如渊海” 之意。我问他是否考虑过孩子未来做销售或公关,对方愣住:“名字还要适配职业?” 你看,这年头连汉字都要遭遇职场歧视。

 

写到这里时,窗外正好有家长在喊 “如如回家吃饭”。叠字消解了单字的沉重,倒显出几分可爱。虽然我常劝客户慎用此字,但某次听到幼儿园老师点名 “如初” 时,还是心头一颤。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脆生生答 “到”,阳光穿过她扬起的嘴角 —— 呃,你们可能觉得我太较真了。可当某个汉字需要整个社会氛围来救赎时,我们争论的早就不只是命名美学了,不是吗?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