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用兮字起名?

最近朋友圈里冒出好几个带 “兮” 的名字 ——”子兮”” 若兮 “”雨兮”,读起来总让我舌尖轻轻一顿,像咬到糯米糍里的桂花馅儿。朋友笑我:”你这《楚辞》后遗症又犯了吧?” 确实,第一次被 “兮” 字击中,还是高中语文课读到 “路漫漫其修远兮”,那个飘在句尾的小东西,像从竹简上滚落的露珠,把整句诗都浸得湿润润的。

 

说来有趣,”兮” 在古汉语里本就是个语气词,和现在的 “啊”” 呀 “差不多。但如今谁会给孩子起名叫” 张啊 “或” 李呀 “呢?偏偏” 兮 “字逃过了被淘汰的命运,反而成了名字里的常客。有次在咖啡店听见店员喊” 林兮妍取餐 “,我盯着取餐台看了半天 —— 穿薄荷绿衬衫的姑娘走过来,名字里的” 兮 ” 竟真衬得她举手投足带点《九歌》里山鬼的灵气。或许这就是文字的神奇,一个两千年前的虚词,能在现代人身上嫁接出新的意象。

 

拆解这个字的美学密码,首先是声音的魔力。”xi” 这个发音自带气声,像风吹过帛布的尾音。比起 “希”” 溪 “等同音字,” 兮 “的笔画更疏朗,最后一捺轻轻扬起,视觉上就透着轻盈。去年帮表妹起名时,她坚持要在” 沐 “字后面加个虚词,我们试过” 沐然 “”沐也”,最后锁定 “沐兮”。念出来时,表妹突然说:”好像看见树叶上的水珠滚进池塘里。” 你看,一个字竟能让人听见水声。

 

当然也有人嫌 “兮” 字太矫情。同事老周就吐槽:”现在满大街的 ‘ 兮’,跟奶茶店取名 ‘ 浮生若梦 ‘ 有什么区别?” 我反驳不了,只能耍赖:”那你女儿叫 ‘ 周一一 ‘ 就够实在?” 后来细想,这种争议或许正暴露了我们对传统的矛盾心理 —— 既想蹭点古典美的光晕,又怕显得刻意。就像穿汉服上街要配运动鞋,名字里的 “兮” 大概也是种折中的风雅。

 

最让我着迷的是 “兮” 字提供的留白。现代名字总爱堆砌含义,比如 “睿”” 轩 “”昊” 之类大字压得人喘不过气。而 “兮” 什么都不承诺,它只是个停顿,是旋律里的休止符。认识个叫 “陶兮” 的画家,她说父母取这名是希望她 “活得像个连接词”。现在看她的抽象画,那些色块间的空白处,倒真像名字里的 “兮” 在画布上的延伸。

 

最近发现连宠物圈都刮起 “兮” 字风,小区里有只萨摩耶叫 “雪兮”。主人说原本想叫 “雪球”,但狗子每次闯祸后歪头装无辜的样子,”配上 ‘ 兮’ 字才够传神”。看来这个字的适应性远超想象,它从《离骚》里逃出来,溜进新生儿名单,现在又蹲在狗牌上 —— 所谓文化传承,大概就是这般顽强的生命力吧。

 

窗台上绿萝新抽的藤蔓在风里晃,突然想起 “绿叶兮素华” 的句子。或许我们执着的从来不是某个字,而是那些音节里藏着的,对诗意生活的笨拙摹仿。下次再遇见带 “兮” 的名字,我大概还是会忍不住多看一眼,就像在地铁站里偶然听见有人哼唱古调 —— 虽然跑调得厉害,但那瞬间的恍惚,足够让人原谅所有刻意。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