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智慧:为什么我们不爱用 “喆” 字取名?
前几天帮同事想宝宝名字,我随口提议 “喆” 字,她皱着眉头摇头:”太怪了,像上个世纪的名字。” 这反应让我愣了一下 —— 在我整理的新生儿名册里,这个字确实寥寥无几,但没想到连考虑的机会都没有。
说起来,”喆” 字在我这儿算是个 “意难平”。邻居家小孩叫张喆,每次开学总得纠正老师:”不是哲理的哲,是双吉喆。” 孩子妈妈曾跟我吐槽,连医院挂号系统都常打不出这个字。但抛开这些麻烦,这个字本身多好啊:双 “吉” 叠加,寓意双倍吉祥;”智慧” 的本义,比烂大街的 “睿”” 轩 ” 特别多了。可惜现实是,现在家长取名像在逛快时尚店,既要赶潮流,又怕太出挑。
从字形看,”喆” 确实吃亏。十二画的复杂结构,在一众简洁明快的名字里像个严肃的老学究。我对比过其他表智慧的字 ——”哲” 字九画,”智” 字十二画但结构松散,”慧” 字十五画却因上下结构显得轻盈。而 “喆” 字左右对称的厚重感,莫名给人一种压迫感。有次在 playground 听见妈妈们闲聊:”现在女孩名要带 ‘ 甜’,男孩名要带 ‘ 朗’,喆字嘛… 嗯,不够甜也不够朗。” 这话听着好笑,却道出了真相:当代取名审美正在经历某种 “萌化” 趋势。
发音上,”zhé” 这个音节也处境尴尬。北方同事说读着像 “折”,担心孩子 “命途多舛”;南方朋友则觉得像 “啧”,怕被嘲笑 “啧啧怪”。相比之下,”睿 (ruì)” 的开口音明亮,”皓 (hào)” 的爆破音有力,都更符合我们对名字 “响亮” 的期待。说来讽刺,我们祖先造字时特意用双吉表达对智慧的尊崇,如今却因读音不够 “网红” 而被冷落。
翻看历史,”喆” 字其实有过高光时刻。宋元时期文人爱用,取 “明哲保身” 之意;民国时期也流行过一阵,我爷爷的校友录里就有三位 “喆” 字辈。但五六十年代简化字运动后,它被归为 “异体字”,渐渐退出日常书写。现在偶尔能在台湾的姓名统计中看到它,大陆则几乎绝迹。这种断层很有意思 —— 我们保留了对 “哲”” 智 “的偏爱,却把同样含义的” 喆 ” 留在了故纸堆里。
不过最近我发现了一丝转机。某档选秀节目出了个叫 “李喆” 的选手,弹幕都在夸名字特别;小红书上有宝妈分享 “冷门好字”,”喆” 字意外获得高赞。这让我想起八十年代 “婷”” 娜 “的兴起,或许每个时代都有被低估的字在等待翻红?前几天翻字典,突然觉得” 喆 “字的结构像两座并立的山峰,沉稳又大气。如果将来我有孩子,说不定会冒险用它 —— 虽然要准备好应付无数次的” 啊?哪个 zhé?”
说到底,名字终究是时代的注脚。我们追捧 “梓”” 涵 “时的从众,回避” 喆 “”龑” 时的谨慎,何尝不是集体焦虑的投射?只是偶尔会想,当所有孩子都叫 “子轩”” 雨桐 ” 时,那些被遗忘的好字,会不会在某个平行宇宙里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