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觉得自己的名字有点怪 ——”李一凡”。上学时老师点名,总有人偷笑:”哎,你这名字是爸妈随便起的吧?” 后来我才知道,这名字还真是我爸翻字典随手圈的。可奇怪的是,我确实活得特别 “平凡”,连中彩票都只中过五块钱。你说这是巧合还是命数?这事儿像根刺似的扎在我心里,直到前年帮表弟起名,才真正琢磨起 “测字” 这门道。
记得那天在茶楼,表弟攥着写满候选名字的纸条愁眉苦脸:”哥,你看 ‘ 张昊 ‘ 怎么样?” 我盯着那个 “昊” 字突然愣住 —— 上面是 “日”,下面是 “天”,太阳顶在头上,这不得把人晒晕了?后来真劝他改成了 “浩” 字,结果这小子去年考上了飞行员,逢人就说是名字带来的好运气。这事儿让我想起邻居家小孩叫 “王鑫”,六金压身,那孩子从小书包里永远塞满补习资料,走路都驼着背。
测字这事儿吧,说玄也不玄。去年遇到个起名馆的先生,他拿着毛笔在宣纸上划拉:”你看 ‘ 嘉’ 字多好,’ 吉 ‘ 和’ 加 ‘ 凑一块儿。可要是写成 ‘ 枷’ 呢?木字旁套个 ‘ 加’,这不就成刑具了?” 说着还比划了个戴枷锁的动作。最绝的是他分析 “舒” 字 ——”舍” 得给 “予”,才是真舒服。这种拆解像突然给我开了天眼,原来每个字都在悄悄讲故事。
不过我妈常说:”名字就是个代号!” 她举我三姨的例子 —— 名字里带 “娣”,按说该招弟弟,结果生了三个闺女。更别说那些叫 “富贵” 的穷光蛋,叫 “美丽” 的丑八怪,我高中班主任叫 “高峰”,个头才一米六。但有意思的是,香港有位富豪原名 “阿牛”,发迹后专门找大师改成了 “兆基”,说是 “基业长青” 的兆头。你说这是心理作用还是冥冥中真有磁场?
有回在旧书摊淘到本民国时期的《姓名辨讹》,里面记载了个惊悚案例:某人给儿子起名 “耀祖”,结果孩子七岁夭折。老先生批注说 “耀” 字左边是 “光”,右边是 “翟”(古代指长尾野鸡),野鸡尾巴再漂亮也活不过凤凰。这说法现在看可能牵强,但细想古人造字时,确实把对自然的敬畏都藏在了笔画里。就像 “灾” 字是屋里着火,”安” 是女子在屋檐下,这种视觉暗示比星座血型更直白。
现在满大街的 “轩”” 涵 “”梓”,活像批量生产的玩具。我见过最离谱的是个孩子叫 “王龘靐”,家长说是为了 “碾压所有考试卷”。结果幼儿园老师第一天就念成了 “王龙龙”,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其实测字不是越生僻越好,有个朋友给孩子起名 “周一”,说是希望人生简单如星期一的早晨。这种返璞归真反而让人记得住。
去年帮同事避开过坑。她原想给女儿取名 “思蕊”,我一听就摇头:”三个心叠着,这孩子以后不得恋爱脑?” 后来改成了 “思芮”,草木破土而出的意象。上个月她发来女儿在幼儿园朗诵的视频,小丫头站在台上像棵挺拔的小松树。这事儿让我突然明白,测字其实是给父母的提醒 —— 当你在纸上反复描画某个字时,早把期待和恐惧都揉了进去。
最近总琢磨个问题:如果李白叫 “李黑”,苏轼叫 “苏东坡”,历史会被改写吗?名字像艘船的帆,真正决定航向的仍是掌舵的人。但谁又能说,当初郑成功要不是把 “森” 字改成 “成功”,会不会就真成不了民族英雄?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化的狡猾之处 —— 它永远给你留个 “万一呢” 的念想。
如今再有人问我测字准不准,我就讲那个茶楼故事。说完总要补一句:”其实啊,测来测去,测的都是人心。” 就像我那个 “一凡” 的名字,三十岁后才咂摸出滋味 ——”一” 是开始,”凡” 是修行,合起来不就是 “把平凡活明白” 的意思吗?这么一想,我爸当年随手那一圈,倒像是未卜先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