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张履” 到 “李皮鞋”:古人起名的文字密码》

《从 “张履” 到 “李皮鞋”:古人起名的文字密码》

最近朋友为新生儿取名焦头烂额,翻遍了各种 “梓轩”” 昊然 “的现代流行名册,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让我想起古籍中那些带着” 履 “字的名字 —— 张履、李履道、王履谦… 嗯,这挺有意思的,为什么古人会给孩子取个” 鞋子 ” 当名字?总不能是希望孩子长大后卖皮鞋吧?

 

说来有趣,”履” 字在甲骨文里画得像双鞋 —— 当然,比现在的皮鞋简陋多了 —— 但到了周代,它突然承载了 “礼” 的重量。《说文解字》说 “履,足所依也”,表面看是鞋,实则暗含 “依礼而行” 的意思。我曾误以为 “履” 通 “禄”,闹过笑话,后来才明白它更接近 “践行” 的概念。《周易》有 “履虎尾” 的卦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明知危险也要坚持原则。可能古人觉得,名字里有 “履” 字,孩子长大就会脚踏实地做人吧。

 

查了三天资料才发现,东汉名臣张履的生平记载只有半页,但寥寥数语已足够惊艳:此人以 “清正敢言” 著称,曾因直谏被贬,却始终 “履道不回”。这名字取得真是恰如其分 —— 他确实把人生走成了一条不妥协的路。宋代的李履道更绝,名字直接标明志向,后来官至礼部侍郎,专管国家礼仪制度。看着这些名字,总觉得古人的期许比我们更具体,不像现在满大街的 “昊天”” 子轩 “,活像修仙小说里跑出来的角色。

 

其实 “履” 字受欢迎,和儒家那套 “克己复礼” 的思想分不开。与 “德”” 仁 “这些大词相比,” 履 “更强调实际行动。古人取名讲究” 字以表德 “,但德性太抽象,不如” 履 “字实在 —— 它暗示着将道德准则” 穿 “在身上,步步践行。我翻《礼记》时注意到,古人认为” 礼 “不是空谈,而要” 履而行之 “。这种思维下,给孩子取名” 履 “,相当于把人生指南缝进了名字里。

 

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或许某位父亲给儿子取名 “履”,单纯因为孩子出生时他正好在修鞋 —— 某本唐代笔记提到过类似轶事,可惜书名记不清了。但不可否认,”履” 字名的消失确实暗示着某种文化断裂。现代父母取名偏爱飘逸潇洒的字眼,古人却看重稳重践行。从 “张履” 到 “李皮鞋”,变的不仅是审美,更是对 “人该如何活着” 的理解。

 

下次在古籍里遇到 “履” 字名,或许我们能多一分理解:那不是古怪的用字,而是一份穿在名字里的期许,希望孩子的人生之路,步步都踏在正道上。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