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帮闺蜜挑新生儿名字,翻到某起名 APP 的推荐列表时,我俩同时笑出声 —— 整整两排名字里,“甄” 字像撒在芝麻饼上的糖霜,密密麻麻嵌在 “甄玥”“甄澄”“甄禾” 之间。回家路上经过幼儿园,瞥见公示栏里小班的 “甄” 字浓度更是惊人,突然想起三年前侄女出生时,这个名字还只是候选名单里的陪跑选手。
说来有趣,“甄” 字在《说文解字》里本义是制陶的转轮,后来引申出筛选、造就的意思。这种从泥土到器物的蜕变感,或许暗合了当代父母对 “精心培养” 的期许。但真要追问它为何突然翻红,我倒觉得最先要夸夸这个字的音韵。试着念念看:“甄 ——” 舌尖轻抵上齿龈,气流从鼻腔圆润地滑出来,尾音还自带一点上扬的余韵,比单薄的 “真” 字多了三分厚重,又比 “臻” 字少了两分刻意。去年参加文学沙龙时,有位语言学家打趣说,好名字的秘诀是 “念三遍不累”,“甄” 字大概就赢在这份恰到好处的节奏感。
字形恐怕也是隐形推手。那天在咖啡厅观察邻桌妈妈教孩子写名字,“甄” 字左右结构像对仗工整的小屏风,瓦字底稳稳托住上半部分,十三笔的笔画数既不会简薄如 “丁” 字让人担心分量不足,又不像 “馨” 字那样考验幼童的书写耐心。朋友家女儿 “甄宜” 的爸爸就直言:“考试时写名字快啊!比隔壁班‘懿’同学能多抢三十秒答题时间。” 这话虽是玩笑,却透露出实用主义时代的选择逻辑。
当然少不了影视文化的推波助澜。十年前《甄嬛传》热播时,可能谁都没料到 “甄” 字会像埋进土壤的种子,在多年后的起名潮里破土而出。有回在亲子论坛看到个帖子,楼主坦言给女儿取名 “甄” 是觉得 “听着就像大女主”,底下最高赞回复却是:“但《甄嬛传》里所有叫‘甄 X’的可都没活到结局啊!”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符号挪用特别耐人寻味 —— 我们究竟是被精妙的角色塑造打动,还是单纯迷恋那个在片头曲里被朱红印章郑重盖下的字形?
更深层的,或许是这个字恰好卡在了当代家长的审美舒适区。它比 “梓”“萱” 等过度开采的网红字显得清雅,又比 “翀”“彧” 等生僻字安全,像服装店里那件 “有点设计感但绝不夸张” 的基本款。表姐当初给儿子取名 “甄远”,取的是 “甄别远方” 的寓意,结果上户口时工作人员笑着提醒:“这月第七个‘甄’字辈了。” 这种追求独特却意外撞车的悖论,倒让我想起小时候收集糖纸,总以为自己找到的是绝版,后来发现全班都攒着同款。
(突然想到个插曲:上周去古籍修复室,看见明代县志里记载着当地甄氏家族制陶发家的故事。当时修复师随口说:“现在人用这个字,怕是早忘了它和泥土的关系。” 这话让我怔了半晌 —— 我们追捧的 “雅致”,是否正在抽空汉字原本的血肉?)
说到底,“甄” 字的走红像是场多方合谋的偶然。它踩着音形义的完美平衡点,蹭着文化记忆的余温,又恰好迎合了规避风险又渴望格调的命名心理学。有回听 00 后实习生吐槽:“等我生孩子,绝对不用热搜前五十的字。” 可谁还记得二十年前,“婷”“伟”“杰” 也曾是父母们心中独一无二的明珠呢?每个时代都在用名字加密自己的审美密码,只是破译时总带着后知后觉的幽默感。
最近总爱绕去老城区看那些斑驳的旧门牌。“德昌”“淑芬”“建国” 们沉默地趴在褪色的红漆上,而三公里外新建的育儿中心里,“甄” 字正在落地窗上反着光。突然好奇,当这批 “甄” 字辈孩子长大时,会不会也像我们调侃 “梓萱泛滥” 那样,对着新出炉的爆款名字露出心照不宣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