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字起名为什么凶》

《榛字起名为什么凶》

上周,一位老同学兴冲冲地发来消息:”想给女儿取名 ‘ 榛怡 ‘,你觉得怎么样?” 我盯着屏幕愣了几秒 —— 这个看似清新的组合,却让我想起五年前亲戚家那个改名的小男孩。当时他叫 “榛浩”,上小学后总被同学喊 “刺猬浩”,后来硬是哭着让父母把名字改了。
一、荆棘丛里的字源故事
第一次认真研究 “榛” 字,是在翻《说文解字》的深夜。油灯下,那个由 “木” 与 “秦” 组成的字,在纸页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许慎解释 “榛,木丛生也”,清代段玉裁的注解更直白:”榛桔梗,谓多刺之木”。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诗经》里会用 “榛楛济济” 来形容荒芜之地,李商隐写 “榛芜蔽丘陇” 时透着苍凉。
记得有次在故宫看《雍正行乐图》,发现画中皇家猎场特意保留着榛树丛,当时向导解释:”这是给皇帝体验 ‘ 披荆斩棘 ‘ 的意境。” 这种植物自带的野性气质,在传统文化里几乎与 “雅驯” 二字绝缘。现代植物志说榛树果实香甜,可古人更在意它枝干的棘刺,就像我们记住玫瑰首先想到的是刺。
二、姓名学里的三重困境
前年帮表姐孩子起名时,我特意请教过研究姓名学的周先生。他蘸着茶水在桌上画:”你看 ‘ 榛’ 字,上半截是 ‘ 秦’,暗藏 ‘ 舂’ 字的臼杵之象,下半截 ‘ 木’ 被压得喘不过气。” 后来我发现《姓名汇典》里记载,明代有个举人叫榛云鹤,考官批卷时竟在名字旁朱批 “荆棘岂能载云鹤”。
从音韵学角度看更微妙。”榛” 与 “贞” 同音却不同调,普通话里是阴平,但在我家乡方言里读如 “震”。有位叫 “榛媛” 的姑娘跟我吐槽,每次回老家都被喊成 “震晕”,工作后干脆用英文名了。更别说那些 “榛宇” 被戏称 “荆棘宇宙”,”榛熙” 被念成 “真稀” 的尴尬。
五行之说也难讨好。木属性的字本适合缺木的孩子,但 “榛” 的木是带刺的。有位家长固执地给火命孩子取名 “榛焱”,结果孩子从小湿疹不断,中医把脉时说:”这名字火上加木,燥热太过。” 当然,这可能只是巧合,但足以让人心里打鼓。
三、那些带 “榛” 的名字后来怎样了
教书时遇到过叫 “榛宜” 的学生,文静秀气,却总独来独往。有次课间听见女生们议论:”她名字里有刺,不敢靠近。” 后来家长会上,她母亲苦笑:”当初觉得 ‘ 榛’ 字特别,现在后悔没听老人言。”
不过也有例外。认识一位民宿主人叫 “榛野”,四十多岁的大叔把山间小屋经营得风生水起。他说:”荆棘地里的野趣,正是我要的意境。” 这倒让我想起日本有个 “榛名山”,当地人认为带刺的名字能驱邪。可见语境不同,凶吉自转。
最唏嘘的是某次在医院遇见 “榛安” 小朋友,先天心脏不好。护士悄悄说:”这名字取得不好,榛者震也,安字压不住。” 虽然迷信,但看着病床上苍白的小脸,突然理解为什么古人说 “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四、我的起名观察笔记
翻看这些年的起名笔记,发现带 “榛” 的名字有个共同点:要么特别出挑,要么格外坎坷,少有中庸之辈。就像榛子本身,裹在带刺外壳里的果仁越香甜,越让人纠结要不要冒险。
如果非要使用这个字,我有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可以搭配 “柔”、”润” 等字化解刚硬,比如 “榛柔”;或者用谐音字 “真” 替代,像 “真怡” 就比 “榛怡” 少些争议;最取巧的是用在外文名里,像日文 “はしばみ”(Hashibami)发音就温柔得多。
有回在终南山拜访老道长,他说过一句话:”名字是咒,写出来是符。” 这话听着玄乎,但细想确有道理 —— 我们每天被呼唤几十次的称谓,怎么可能不影响心性?就像那位改名 “松浩” 的前 “榛浩”,现在成了少儿围棋教练,他说新名字让他 “突然会下慢棋了”。
起名终究是门平衡的艺术。完全避开所谓凶字可能失去个性,但刻意追求生僻又容易弄巧成拙。那位问我意见的同学,最后给女儿取名 “真仪”,既保留了 “榛怡” 的发音美感,又绕开了荆棘丛。看着她发来的满月照,我突然觉得,好名字或许就像榛子 —— 不必执着于带刺的外壳,取出果仁的香甜才是正经。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