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遇到了一位执意要用 “寿” 字取名的客户
“老师,我想给孙子取名 ‘ 寿康 ‘,您看怎么样?” 上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我对面,眼神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这已经是今年第三个坚持要用 “寿” 字取名的客户了。说实话,每次听到这个字,我的太阳穴都会不自觉地跳一下。
一、”寿” 字的文化包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寿” 确实是个好字。《尚书》里就有 “五福寿为先” 的说法,民间祝寿时更少不了 “寿比南山” 这样的吉祥话。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 这个字承载了太多显而易见的祝福,反而失去了名字该有的含蓄美。
我有个客户曾坚持给儿子取名 “福寿”,结果孩子上学第一天就被同学起了 “福寿螺” 的外号。更尴尬的是,每次考试写名字,别的孩子都开始答题了,他家孩子还在和 “寿” 字的 14 笔较劲。这让我想起《礼记》里说的 “大德不称”,有时候过于直白的祝福,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相比之下,古人用 “松鹤” 喻长寿就高明得多。苏轼给儿子取名 “苏过”,取 “过犹不及” 之意,既含蓄又有深意。现在家长如果真想表达长寿之意,不妨考虑 “晏”(安宁)、”颐”(保养)这类字,既有文化底蕴,又不会显得过于直白。
二、那些躲不开的谐音梗
去年遇到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对夫妻非要给女儿取名 “寿妍”,说是取 “长寿美丽” 之意。我当场就委婉提醒:”‘ 寿妍 ‘ 连读,会不会有点像 ‘ 瘦脸 ‘?” 妻子脸色立刻变了 —— 她最近确实在打瘦脸针。
“寿” 字的谐音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和姓氏搭配时,”张寿” 像 “涨收”,”李寿” 像 “礼数”,”王寿” 干脆就成了 “亡寿”。更不用说还有 “寿司”” 寿衣 “这些现代词汇的联想。有个客户给孩子取名” 寿阳 “,本意是取” 寿比南山,阳春白雪 “的意境,结果孩子上学后,同学们都管他叫” 寿司师傅 “。
三、笔画多到让人想哭
记得 2019 年帮一个姓 “龚” 的客户取名,他非要加个 “寿” 字。我试着在纸上写了 “龚寿麟” 三个字,光 “龚” 字就 11 笔,”寿”14 笔,”麟”23 笔,整张纸都被墨水糊满了。孩子后来在作文里抱怨:”每次考试写名字,我都感觉在抄写《兰亭序》。”
现代人写字越来越少,但名字的书写频率反而更高 —— 各种电子设备输入、表格填写。一个结构复杂的 “寿” 字,对小孩子来说简直是场灾难。我见过太多孩子因为写不好名字而自卑,更见过家长事后懊悔:”早知道就听老师的了。”
四、那些年我劝退的 “寿” 字案例
最让我唏嘘的是 2017 年的一个案例。一位退休教授坚持要给孙子取名 “寿寰”,取 “寿与天齐,寰宇同春” 之意。我劝他说:”这个名字气势太大,孩子恐怕压不住。” 老人不听,结果孩子体弱多病,三岁时老人主动来找我改名,红着眼眶说:”可能是名字太重了…”
现在遇到坚持用 “寿” 字的客户,我都会先问一个问题:”您希望孩子将来在星巴克被叫号时,听到 ‘ 寿先生 ‘ 是什么感觉?” 这招效果出奇地好 —— 现代感和传统寓意之间的割裂,往往在这一刻变得格外清晰。
当然也有例外。去年有个客户姓 “彭”,坚持要用 “寿” 字。我建议他改用 “彭祖寿”,既用了 “寿” 字,又借用了彭祖(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典故,还避开了不雅谐音。这种既有文化底蕴又兼顾实用的方案,才是取名的上乘之道。
说到底,取名是门平衡的艺术。既要传承文化,又要考虑现实;既要满足长辈期望,又要顾及孩子感受。如果非要表达长寿之意,不妨考虑 “椿”(庄子说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乔”(高大树木)这些字,既有深意又不会显得过于直白。
话说回来,您觉得 “寿” 字取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太老气?还是容易有谐音?欢迎一起聊聊这个话题。毕竟每次讨论,都可能帮到一个即将被奇怪名字困扰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