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起名字不能带桂?

记得去年深秋,有位年轻父亲带着刚出生的女儿八字来找我咨询。他兴奋地说想给孩子取名 “桂瑶”,因为妻子是桂林人。我摩挲着茶杯的手突然顿了顿 —— 这已经是本月第三个想用 “桂” 字的父母了。说实在的,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要在专业建议和人情世故间小心权衡。
“桂” 字在传统文化里本是极好的意象。月中桂树、蟾宫折桂,既有清雅之姿,又暗含功名之兆。我书架上那本《花镜》里就记载着,古人将桂与兰并称 “双清”,江南一带至今保留着中秋拜桂树的习俗。但奇怪的是,在我整理的近千例家谱中,明代以后直接以 “桂” 入名的案例骤减,反倒是 “兰”” 梅 ” 等字屡见不鲜。
这让我想起 2017 年遇到的一个案例。杭州的周先生坚持给儿子取名 “桂丞”,取 “折桂拜相” 之意。孩子上小学第一天,老师点名时全班突然哄笑 —— 在当地方言里,”桂丞” 与 “龟乘” 同音。后来那孩子哭着回来要求改名,周先生才红着眼圈找我重新选字。这种因方言引发的尴尬,在粤语区更明显,”桂” 字发音接近 “贵” 本是好事,但连着姓氏就未必了。比如 “朱桂” 在粤语里听着像 “猪贵”,”黄桂” 又似 “枉贵”。
从姓名学角度看,”桂” 字的结构也暗藏玄机。左边 “木” 旁本属东方青龙位,但右边 “圭” 部由两个 “土” 叠成,在五行里形成木克土的格局。有位研究奇门遁甲的老先生曾跟我打趣:”这字就像在木桩上压了两块石头,看着就累得慌。” 虽然觉得这说法有些夸张,但翻检古籍时发现,《姓名汇典》里确实记载着 “桂字主劳碌,多成多败” 的说法。
不过转念一想,现代人取名何必拘泥旧例?去年给苏州张家双胞胎取名时,姐姐叫 “桂舟”,取自 “桂棹兮兰桨”,妹妹叫 “桂言”,寓意 “桂馥兰言”。两个孩子现在活泼可爱,倒也没见什么不妥。关键是要注意字词搭配,避开 “桂英”” 桂香 “这类容易产生年代感的组合,也要慎用” 金桂 “”银桂” 等直白用字。有位客户曾告诉我,她奶奶那辈村里有七个 “桂芳”,赶集时一喊这名字,半条街的妇女都回头。
说到书写问题,”桂” 字的笔划排布确实容易失衡。我收集过两百多份名字带 “桂” 的作业本,发现十之八九的孩子会把 “圭” 部写得过大,整个字像顶着块笨重的头盔。电脑字体尚可调整,但手写时常常要么挤成一团,要么松散垮塌。这点在签名设计时尤为明显,有位姓杜的律师坚持要用 “桂” 字,最后不得不把 “木” 旁拉长到夸张的程度才勉强协调。
如今每次遇到想用 “桂” 字的父母,我都会多问几句:祖籍哪里?准备在哪个城市生活?家里有没有特别的方言习惯?就像上个月,有位潮汕客户打算给女儿取名 “桂琳”,我用当地方言念了几遍确认无碍后,又特意提醒她:”将来孩子若去北方读书,可能会被同学喊成 ‘ 贵林 ‘,您介意吗?” 她犹豫半晌,最终改用了 “珪” 字替代。这种微妙的妥协,或许就是传统与现代间的平衡之道。
最近整理案例时发现个有趣现象:名字带 “桂” 的 “80 后” 多集中在广西、云南等地,而江浙沪地区占比不足 3%。这让我想起外婆说过,她们那代人认为 “桂” 与 “鬼” 同韵不吉利,但具体缘由已不可考。或许姓名禁忌就像褪色的年画,我们仍习惯性避开某些图案,却说不清最初是怕颜料有毒,还是嫌构图不美。
临走时,那位想给女儿取名 “桂瑶” 的父亲突然问我:”您觉得再过二十年,这些忌讳还会有人在意吗?” 我望着窗外飘落的桂花,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