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起名为什么不能太大气

孩子起名为什么不能太大气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朋友给孩子起名叫 “昊天” 的时候,差点没忍住笑出声。那孩子才五斤多重,裹在襁褓里像只小猫,却要背负 “如天般浩大” 的名字,怎么看都有种违和感。
这让我想起老家有个说法,叫 “名字太大,孩子压不住”。我奶奶那辈人特别信这个,说名字太大气会折损孩子的福气。小时候觉得这是迷信,现在自己当了父母,反倒开始理解其中的智慧了。
去年表姐家添了个闺女,非要叫 “紫薇”。我委婉提醒这名字在《还珠格格》里太有名,孩子以后上学难免被同学开玩笑。表姐夫不以为然:”就是要与众不同!你看现在满大街的 ‘ 梓涵 ” 子轩 ‘,俗不俗?” 结果孩子上幼儿园第一天,老师点名时脱口而出:”紫薇格格来没来?” 全班哄堂大笑,小姑娘委屈得直掉眼泪。
现在的父母给孩子起名,总想着一鸣惊人。我参加过一个母婴论坛的起名讨论,有人提议叫 “鲲鹏”,说是取自《庄子》”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还有人想用 “宸” 字,因为 “帝王所居曰宸”。嗯… 这个问题让我很困惑:我们到底是给孩子起名字,还是在给玄幻小说主角起名?
话说回来,我儿子出生前也纠结过名字。当时翻遍《诗经》《楚辞》,差点选了 “怀瑾”—— 取自 “怀瑾握瑜”。后来是孩子爷爷一句话点醒我:”你们两口子都是普通上班族,给孩子戴这么高的帽子,他长大了不累吗?” 现在想想真是后怕,要是真用了这名字,孩子每次考试不及格,是不是都得愧疚自己 “辜负” 了美玉之名?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名字太大气反而容易平庸。十年前流行 “浩宇”” 诗涵 “,现在满操场都是;前几年刮” 梓 “字风,结果卫健委数据显示,2018 年新生儿名字里” 梓 “字使用率高达 6.5%。我侄女班上三个” 梓晴 “,老师不得不按大小个叫” 大晴 “”二晴”” 小晴 “。这哪是追求独特?分明是另一种形式的跟风。
传统文化里讲究 “中和之道”。我认识一位研究姓名学的老先生,他说好名字要像 “旗袍的收腰”—— 既不能太紧束缚身形,也不能太松失了韵味。他给自家孙子起名 “行之”,取自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既避免了夸张字眼,又暗含期许。这种含蓄的智慧,现在越来越少见了。
记得有次家长会,听到老师点名:”张云巅、李昆仑、王凌霄…” 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念武侠小说角色名单。散会后几个孩子凑在一起自嘲:”我们组个 ‘ 天庭组合 ‘ 算了。” 你看,连孩子自己都觉得滑稽。名字本该是伴随一生的礼物,现在却成了父母彰显品味的 T 台秀。
我女儿同学里有个叫 “顾倾城” 的小姑娘。这孩子其实长相普通,但每次新老师念到名字都会下意识多看她几眼。有次体育课跑接力,她摔倒了,听见有男生嘀咕:”还倾城呢,连地都倾不了。” 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为名字承受不必要的压力。
当然,我不是说名字就该随便起。邻居家双胞胎叫 “大宝”” 二宝 “,上初中了还被人当幼儿园小朋友逗。起名的艺术,在于找到” 期待 “与” 现实 “的平衡点。现在我给朋友的建议是:避开生僻字和夸张意象,选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常用字。比如” 明 “字,既有” 光明 “的寓意,又不会给人压迫感;” 悦 “字自带欢快,比硬凑的” 雅 “”淑” 更自然。
最近看到个有意思的案例。有对夫妻都是天文爱好者,想给孩子起名 “星云”,最后折中用了 “星昀”——”昀” 是日光的意思,既保留了星空元素,又比直白的 “星云” 温和许多。这种处理方式就很聪明,既满足了父母的情怀,又给孩子留了余地。
说到底,名字就像衣服。给孩子穿龙袍未必是好事,合身得体才最重要。那些号称 “惊天动地” 的名字,往往第一个惊到的是孩子自己。毕竟我们给孩子的是名字,不是人生剧本的标题啊。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