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时讲究笔画吗?

民政局登记处总在上演人间喜剧。那天排我前头的年轻夫妻,为 “王梓涵” 该用 “梓” 还是 “紫” 争得面红耳赤 —— 男的举着手机嚷嚷 “21 画大吉”,女的翻白眼:“读起来像‘纸含’你管不管?” 工作人员敲着键盘直乐,这场景我太熟了,八年前我也这副魔怔样。

 

说实在的,笔画迷信能火,本质跟超市打折时抢购囤货一个心理。我家对门李婶给孙子起名时,愣是把《姓名笔画吉凶大全》翻出了毛边,最后定下 “龘” 字(别问,问就是 32 画帝王数),结果幼儿园老师第一天就喊成 “龙龙龙”。你看,人总想给玄学套个计算器外壳,仿佛按几个数字键就能操控命运,这哪是起名,分明是买彩票。

 

可你要说笔画全是胡扯吧,我儿子肺炎住院那晚,我鬼使神差摸出本《康熙字典》核对名字 —— 当初明明按简体字算的 15 画,怎么繁体变成 18 画凶数了?凌晨三点的病房里,我盯着 “藥” 字多出来的三笔,突然理解为什么古人要烧龟甲占卜。有些焦虑啊,就像超市塑料袋,明知不环保,可手边没别的能装。

 

(你猜怎么着?后来发现连《康熙字典》也有不同版本,这事儿根本没法较真)

 

有回在咖啡馆撞见个日本留学生,他听说我研究姓名学,立刻掏出手机演示五格剖象法。“你们中国三才五格只算天地人,我们连社会运和家庭运都要拆开。” 他划拉着屏幕给我看某个偶像的名字解析,密密麻麻像电路图。我突然想起小学罚抄自己名字一百遍,那时嫌笔画多写得手酸,哪知道二十年后会为这些线条走火入魔。

 

现代科技把这事儿搅得更浑。电脑字体里 “言字旁” 算 7 画,可老辈人坚持要按 “讠” 算 2 画。去年表妹生孩子,家族群为此吵了三天。我二叔公甩出句:“你们年轻人用手机测字,跟拿电子木鱼积功德有啥区别?” 这话够损,但想想我当初非要给女儿名字凑出 “金生水” 的格局,结果她长大自己改叫 “Luna”,我的五行阵法当场破产。

 

当然,这里说的笔画是指繁体 —— 呃,至少我查的老书是这么算的。有回在旧书摊发现本民国时期的姓名学手册,里头把 “氵” 算成 “水” 字 4 画,现在网上程序却统一按 3 画计。这种错位感就像拿 GPS 导航去走《清明上河图》里的桥,规则早变了几轮,偏有人执着地对照着过期地图较劲。

 

最终让我放下执念的,是老家祠堂的族谱。那年给二胎取名,发现按字辈轮到 “昭” 字,可电脑测算显示 21 画才是上等吉数。我在纸上划拉到半夜,突然笑出声 —— 太爷爷那辈人叫 “李昭狗” 的都有,人家活到九十三。现在儿子作业本上的 “李昭然”,倒常被老师看成 “李照然”,笔画吉凶?还不如担心打印机缺墨。

 

或许几十年后,这些计较会像 “闰月要给父母买鞋” 的旧俗,变成年轻人听笑的古董。不过说真的,哪天要是当外公了,我大概还是会偷偷翻两页笔画书…… 然后假装不经意地提议:“其实‘小满’这名字笔画挺匀称的。”

 

写于孩子 18 岁生日后,他终于合法摆脱了我精心计算的笔画 1f605.svg_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