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起名字不取仙
最近帮朋友的孩子起名字,翻遍了各种取名大全,突然意识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 几乎没人会用 “仙” 字。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班里有个叫 “仙仙” 的女同学,总被男生起哄喊 “小仙女”,后来她硬是让父母把名字改了。现在回想起来,”仙” 这个字在名字里,似乎总带着点微妙的尴尬。
“仙” 字在传统文化里可是个高级货。庄子笔下 “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的神仙形象,李白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的浪漫想象,都让这个字自带超凡脱俗的光环。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 现在谁还敢让孩子 “超凡脱俗” 啊?我认识的一位老教师说过,九十年代她班上有个叫 “天仙” 的女生,结果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外号里挣扎,”天仙” 最后变成了同学们口中的 “地仙”。
现代人起名字讲究的是个 “稳” 字。我家楼下幼儿园的花名册简直可以当社会学样本 ——”子轩”” 一诺 “”梓涵” 遍地开花。去年参加亲戚孩子的满月宴,听到新生儿叫 “张稳”,差点没忍住笑出声。但细想之下,这种对 “稳” 的执念不无道理。邻居王姐当初给儿子取名 “昊然”,取 “昊天罔极” 之意,结果孩子上学第一天就被叫成了 “好热”,现在全家都管孩子叫 “凉快”。
有趣的是,我们对名字的承受力似乎存在某种集体潜意识。广东朋友告诉我,他们那儿讲究名字要 “压得住”,太飘的名字怕孩子 “扛不动”。这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的妙玉,名字够仙了吧?结果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反倒是刘姥姥这种接地气的名字,活得更自在长久。名字这东西,有时候真像买衣服,看着模特身上仙气飘飘的时装,穿在自己身上可能就变成了灾难现场。
不过话说回来,”仙” 字在名字里也并非毫无立足之地。我查资料时发现,民国时期倒是有不少名字带 “仙” 的,像影星周璇原名周小红,改名时就取了 “璇” 这个带仙气的字。现在一些网络作家也爱用 “仙” 字当笔名,反正网友又不会当面喊他们 “大仙”。这大概说明,”仙” 字需要特定的语境来化解它的重量 —— 要么活在旧时光的滤镜里,要么躲在虚拟世界的马甲后。
有次和做姓名学的朋友聊天,他提出个有趣的观点:名字里的 “仙” 字就像一件祖传的古董花瓶,摆在博物馆里人人赞叹,真要搬回家供着,又怕哪天被孩子踢足球砸碎了。我们既向往那种羽化登仙的意境,又害怕名字太飘让孩子的人生失去重心。这种矛盾心理,倒很符合当代人既想躺平又不敢完全躺平的精神状态。
或许未来某天,当我们的下一代不再为 “名字太大” 而焦虑时,”仙” 字会重新回到取名清单里?谁知道呢。反正我现在每次看到古装剧里那些 “紫萱”” 长卿 ” 的名字,还是会忍不住想 —— 要是放在现实生活里,这些名字的主人大概第一天上班就会被同事笑到想改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