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 “惟翰” 的男孩

那个叫 “惟翰” 的男孩
三年前的一个雨天,咨询室的玻璃窗上爬满水痕。中年父亲把 “惟” 字在纸上反复写了十几遍,墨水晕染开像团灰色的雾。“我就想让孩子名字里有这个字,” 他的食指重重戳在纸面上,“《尚书》里‘惟精惟一’多大气!”
我看着他衬衫第三颗纽扣快掉线的线头,没忍心直接说破 —— 现在哪个孩子会捧着《尚书》夸你名字起得好?后来那个叫 “惟翰” 的男孩,一年级就被同学喊成 “伪汉子”,学期没结束就来求改名字。这事儿挺有意思,一个承载着 “惟一” 期许的字,怎么就成了起名界的 “鸡肋”?
被撕成两半的古字
早些年翻《尚书》,光是 “惟” 字就出现 178 次。你们可能不知道,在 “惟天地万物父母” 这样的句子里,它带着种近乎神性的郑重。去年给国学班做讲座,我特意统计过:唐宋文人用 “惟” 字时,七成以上都在表达 “独一” 或 “思虑” 的庄重感。
可现在的语言环境呢?网络热词 “惟独你演得最假” 的点赞量能破百万。我遇到过最极端的情况,是 00 后客户看到 “惟” 字第一反应是 “非主流伤感文学”。有次在商场听见母亲训孩子:“惟独你作业没写完!” 那个 “惟” 字像块发馊的糕点,黏糊糊地糊在空气里。
也不能说完全不行 —— 准确地说,是在特定组合里勉强成立。去年给双胞胎起名,姐姐叫 “惟安”,妹妹叫 “惟宁”,家长坚持要对称美。结果上户口时工作人员顺口问了句:“怎么不叫‘伪安’‘伪宁’?” 全家当场僵住。你看,这个字就像件出土青铜器,博物馆里看着贵重,摆进商品房客厅就怎么看怎么别扭。
藏在声调里的诅咒
说到发音,有件事特别有意思。江浙沪的客户十有八九会问:“‘惟’和‘违’在我们这儿听着差不多,会不会不吉利?” 这倒不是迷信 —— 去年杭州某小学新生名单里,三个 “惟” 字名有两个被同学恶意念成 “违心”“伪善”。
我自己给孩子起名时也纠结过这个字。妻子是广东人,用粤语念 “惟礼” 简直像 “伪礼”,丈母娘脸都绿了。更微妙的是普通话发音:wéi 这个音,嘴唇要撅成个受委屈的弧度。有回看幼儿园演出,叫 “惟妙” 的小姑娘瘪着嘴自我介绍,台下居然有孩子学她噘嘴的样子。现在想想,当时真该更坚决地劝那个父亲放弃。
被时代悄悄淘汰
查过近五年新生儿名库数据,“惟” 字使用率才 0.27%,但 1995 年前后曾短暂冲到 1.8%。问过几十个家长,八成说觉得 “老气”,可追问具体原因,又支支吾吾说不清。有个做品牌策划的妈妈说得妙:“它像九十年代西装领带,板正得让人喘不过气。”
上个月遇到 “惟翰” 的父亲来给二胎起名。雨还是下着,他手机屏保是哥哥穿着蜘蛛侠衣服大笑的照片。“后来改成‘予墨’了,” 他划动相册,“同学都叫他‘墨水’,反而挺开心。” 我盯着那个被放弃的 “惟” 字,突然想起《说文解字》里说它本义是 “凡思也”—— 所有思虑的起点。
或许再过二十年,“惟” 字又会以某种意外的方式翻红?谁知道呢。就像那天的雨水,在玻璃上蜿蜒出新的纹路,终究没人记得最初晕开的是哪个字。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