苒字为什么不能起名字
最近总有人问我:”‘ 苒 ‘ 字能不能用来起名?” 说实话,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会下意识地皱皱眉。作为一个帮亲朋好友取过不下二十个名字的 “业余命名顾问”,我对这个字实在有些复杂的感受。
记得去年表妹生孩子时,她翻遍字典非要给女儿取名 “语苒”。我当时就劝她:”这个字看着温柔,但问题不少。” 她不服气,直到她婆婆听到后当场黑了脸:”‘ 苒 ‘ 不就是 ‘ 荏苒 ‘ 的’ 苒 ‘ 吗?光阴似箭的意思,多不吉利!” 最后表妹不情不愿地改成了 “语萱”。
说到字形,”苒” 确实给人一种柔弱纤细的感觉。你看啊,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 “冉”,整个字就像一根在风中摇曳的小草。这种意象放在名字里,难免让人觉得不够大气。相比之下,”萌” 字虽然也有草字头,但下面的 “明” 字让整个字都亮堂起来;”茵” 字下面的 “因” 也给人踏实感。我查资料时发现,《说文解字》里解释 “苒” 是 “草盛貌”,本意倒不差,但现代人看到这个字,第一反应往往是 “荏苒” 这个词。
说到发音,问题就更明显了。”rǎn” 这个音在普通话里本来就少,容易跟 “冉”” 染 “混淆。我邻居家小孩叫” 苒苒 “,幼儿园老师总念成” 冉冉 “,孩子每次都要委屈地纠正。更麻烦的是方言问题 —— 在粤语里,” 苒 “的发音接近” 忍 “,在闽南语里又像” 软 “,这些谐音都不太理想。去年有个客户坚持要给儿子取名” 伟苒 “,结果他潮汕老家的长辈死活不同意,说听起来像” 伟忍 “,寓意孩子一辈子要忍耐。
从习俗角度看,中国人取名向来忌讳带 “流逝”” 柔弱 “意味的字。古人说” 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可见对名字的重视。我家老人常说,名字要像护身符,得带点” 压得住 “的气势。你看那些传统好字:” 毅 “”强”” 慧 “”康”,哪个不是掷地有声?就连花草字也讲究个 “兰”” 梅 “”松”” 竹 “。” 苒 ” 字嘛,怎么说呢,像件纱衣,美则美矣,总怕撑不起场面。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还有人钟情这个字呢?我猜可能是受文艺作品影响。现在很多小说女主角都叫 “X 苒”,听起来确实婉约动人。有个做出版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统计过近年言情小说的人名,”苒” 字使用率排进前二十。但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终究不同 —— 书中人物可以靠情节加分,现实中叫 “苒” 的孩子,可能从小就要面对 “你的名字好特别啊” 的疑问。这让我想起同事的女儿叫 “诗苒”,孩子上小学第一天回来就哭,说同学给她起外号叫 “诗然酱油”。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我认识一位书法家就给女儿取名 “云苒”,他说要的就是那种 “行云流水,草木自然” 的意境。这种小众审美确实别具一格,但普通家庭是否要冒这个险?取名像买衣服,小众款可能惊艳全场,也可能显得格格不入。特别是孩子将来要面临升学、求职这些现实关卡时,一个太过特别的名字,说不定会成为负担。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反驳: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讲究这些?呃,也可能是我多虑了。但根据我的观察,那些后悔给孩子取名的家长,八成是因为当初太追求 “独特”。有个做 HR 的朋友分享过,她们看到 “苒”” 殇 “”璃” 这类名字的简历,总会不自觉地多打量几眼 —— 这种下意识的反应,恰恰说明了大众的接受度。
去年在图书馆翻到一本冷门的《命名禁忌考》,里面提到江浙某些地区确实把 “苒” 列入了慎用字清单,原因竟是这个字在当地方言中与 “懒” 同音。这倒是个新鲜说法,虽然无从考证,但也提醒我们:一个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可能比想象中更复杂。
说到底,”苒” 字不是绝对不能用,但它带来的潜在问题确实比其他字多。就像我常对咨询者说的:好名字应该是一份礼物,而不是一个谜题。它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扛得住不同场合的审视,还要让孩子长大后不会埋怨:”爸妈怎么给我取这么个名字?”
当然,最终决定权在你 —— 毕竟名字是孩子的,故事是你们的。如果非要我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取名这件事,与其追求风花雪月的诗意,不如先确保四平八稳的妥当。你看那些历经百年依然响亮的名字,有几个是靠生僻字撑场面的?